媒體相關報導Media reports

疝氣手術的方法共有幾種?

      疝氣手術基本治療就是將大腸、小腸或卵巢等掉落物推回腹腔,經過高位結紮疝氣袋後,再把腹壁缺陷縫合,或用人工網膜修補。針對幼童或20歲以下的間接疝氣,通常只需要「疝氣袋高位結紮術」即可;但若是成人才會發生的直接疝氣或20歲以上的間接疝氣,則手術方式大概可分為四種:
一、組織縫合法
      
較傳統的一種手術方式,又可細分為「巴西尼式(Bassini)法」、「古柏氏(Coopers ligment repair;McVay merhod)法」、「休德式(Shouldice法」等,是直接以縫線拉近腹壁兩側組織縫合,雖修補了破洞,但卻增加腹壁內拉力,之後可能因為在腹壓增加下再度破裂,導致疝氣復發,也會造成患者術後感到異常疼痛,手術時多使用全身麻醉或半身麻醉。組織縫合法十分仰賴技術純熟的醫師執刀,如技術精熟的醫師,可助患者將術後再發率調降至3~5%左右,但如果是技術不熟的醫師,就可能使術後再發率提升至10%或10%以上,因此醫師技術好壞決定患者復發率的高低。
二、無張力法(即人工網膜法)
      
使用「人工網膜」來修補疝氣的破洞,但如太大、太小或特殊形狀的疝氣,即無法或不需使用人工網膜。由於人工網膜的構造,可有效組擋腹壓所造成的拉力,減少術後疼痛及復發,根據統計術後再發率約1~2%,手術時全身麻醉、半身麻醉或局部麻醉都可以。無張力法較依賴人工網膜的設計,不需講求醫師技術性,即便剛出茅廬的醫師也可以輕鬆完成手術。故現今使用此法的醫師已超過50%。
三、內視鏡法(即疝氣微創手術)
      以腹腔鏡進入腹腔,利用人工網膜修補腹壁內側,技術難度是所有手術中最高的一種,醫師要學習到技術純熟的時間非常長。由於是一種新穎的手術方式,已實行的手術病例較少,至今尚無較正確的復發率統計。內視鏡一定要用全身麻醉與人工網膜的方式治療,因此費用會較高,不過內視鏡具有傷口小、復原快的好處,因此將來發展性備受期待。但現在因熟練的醫師較少,且需用全身麻醉,危險性較高,且有殺雞用牛刀之慮,使用的醫師較少,台灣有些醫院曾採用過,現在又放棄。

四、曾氏疝氣手術法
     
本院院長曾振橿醫師從醫30多年來,以疝氣做為唯一手術,至今已累積了七萬多例經驗,而在累積經驗的過程中,經過不斷反覆比較「巴西尼式(Bassini)法」、「古柏氏(Coopers ligment repair;McVay merhod)法」、「休德式(Shouldice法」的優缺點後,終於在2000年創出「曾氏疝氣手術法」。此法融合上述各種疝氣手術方法,再經截長補短而成,是目前最新的自體組織修補法,也是本院用來為病患進行手術治療的方法,其手術方式為:
      ●不論疝氣形式、大小,皆例行施作「三合一疝氣修補法」的後壁修補。
      ●在患者腹直肌膜(Rectus Sheath)做「鬆弛性切開(Tanner Slide Operation)」,減少組織縫合時的張力,是減低疝氣再發及疼痛感的重要步驟,絕對不可省略。
      ●以Prolene線取代黑絲線做二層來回連續性縫合,減低因黑絲線引起的感染及組織排斥;此外,連續性縫合可改善一般施行的間斷性縫合所造成的壓力不平均狀況,避免疝氣從壓力不平均處再發。
      ●Prolene線連續縫合時,將頭針固定於恥骨結節(Pubic tubercle)的骨膜上緣處。而第2、3針仿「古柏氏法(Coopers)」縫conjoin tendon於「古柏氏骨膜」上,因這個部位甚牢固,可降低近恥骨結節處的再發機會(一般疝氣修補術最常復發處即為近恥骨結節的外環處。第4針以後至內環處以「巴西尼氏(Bassini)處理,且於內環處多縫一針,以加強內環保護(內環處是疝氣手術第二多再發之處)。
      ●將精索置於外腹斜肌膜之上,當修補外腹斜肌膜時,可當成後壁的另一層加強,此為「哈斯德法(Halsted)」 之精神。
      ●手術中儘量保護好鼠蹊部的「腸鼠蹊神經(Ilioinguinal nerve」及「腸腹下神經(Iliohypogastric nerve」,可避免術後慢性神經痛(chronic Neurogin)。